□許灼勳
余本(1905-1995) ,廣東台山人,十三歲勤工儉學赴加拿大,十年後考入Winnipeg藝術學院(六十年代,筆者也在此城Manitoba大學硏究院深造建築學及城市規劃) 。 翌年轉入安大略省立藝術學院;二十七歲時作品入選渥太華國家美術館。三十歲返港設帳教學,致力創作,舉辦年展,門人頗眾,如余東漢、蔡綺顏姊弟、潘佛涵。一九三七年徐悲鴻再度過港時,見其造詣不凡,相約共赴桂林寫生研藝。遂有余本與李鉄夫丶王少陵相携同赴桂林應約。一九五六年,余本受邀返國觀光,獲周恩來接見。是年九月,攜家眷定居廣州,參與新中國美術建設,畫風雖仍近歐洲寫實主義,對象卻已隨着大方向,專為民族題材作出貢獻,無可避免注入了一些政治浪漫色彩。只因感時光苦短,認為「一次生命都不夠用」,毅然決定專心創作而放棄教學,令他在文革時期避開任何意識形態之衝撃,得以專心致力繪畫直至95高壽。
本世紀初,經友人介紹,獲為某大洋行買辦後人黃女士所邀,往司徒拔道一所將行拆卸的舊式華第,檢鑑所存文物,只見大廳只餘一墨竹大中堂框畫,正欲離開之際,瞥見大門頂上掛有大屋故主之肖像油畫一幅: 畫面顏色雖因歲月而稍褪,却斑駁厚重,手筆頗有倫勃朗人物畫韻味,再三仰頭審視,察見有畫家簽名,遂坦告大宅後人,此畫出自香港當年大畫家余本之手,是極具本地歷史價值之畫作。此畫像如今仍妥存於其家族信託手上。
又過十年,在本地一家日資拍賣公司預展中, 看到一幅余本靜物油畫,掛於一批當代抽象巨幅作品當中,毫不起眼,心中暗喜。一星期後,果然不負己料,以電話投得此靜物油畫。畫中寫陶、瓷、銅、木四種載具不同質感,層次分明,手法細膩,平實而出色。畫家署印與簽名均以筆書之, 與後輩畫人石魯(1919)之用筆寫印名,可謂不謀而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