幽燕採風記

150

□藝洺

戊戌四月中,北上河北諸城採風十日。其一,在天津拜訪著名作家,原天津作家協會刊物《天津文學》,又名《新港》主編劉品青先生。六十年代,我主要從事版畫創作,皆是由生活中選材寫生之有感之作,其中許多木刻作品都是首先在他的刊物發表,數量在十幅左右。所以說他是我藝術生涯中的伯樂。當日,在他的書齋裡我們斷斷續續傾談了七個多小時,主要是聽他回憶四十載相交舊事和文壇軼事,也首次披露了辦刊心得和處世待人之道,令我頓悟且受益甚深。

其二,是拜訪學兄楊德樹教授,以叙年前香港重逢之誼。

楊比我高一屆,畢業即留校任教,長年執掌教務處,主持全院教學工作,是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學系教學執行人。言傳身教,栽培出何家英、李津、賈廣健、趙國經、李孝萱等全國知名的優秀畫家。他本人也是人物畫家和篆印書法家,作品《貴妃》(見本刊上期)和《小憩》皆為甚具口碑的畫壇力作。一個上午的談話中,他詳細闡述了工筆重彩人物畫的沿革與創新見解,以及如何因材適教、塑造新秀的教學思想,透露出獨特藝術見解和寬闊胸懷。

其三,是在石家莊火車站與現居無極縣老同學張承文會合,驅車三小時南下邱縣。地處河北省南部的邱縣早年是貧窮之地。日寇侵佔華北時,也從未進駐其地一兵一卒。由石家莊去邱縣往返需近七小時,只是為了看望年逾八十的陳玉理學兄。陳是我讀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同班同學(夫人李青艾當年在學院幹訓班就學) ,入學前已是全國著名農民漫畫家,書法也甚有心得。如今他右手麻痺,思維退化,令人感傷。故而,即場為其速寫一幅。彈指四十載,不甘近顏,難追舊貎。畫畢意猶未盡,再寫一幅《勇者勝》相贈留念。

多年來夫妻二人以陳與李為筆名,創作不輟。,聞名漫壇,影響廣泛。並培育了一大批青年作者,成立了邱縣青蛙漫畫組,受到華君武、英韜等漫畫界前輩器重和支持,組建了甚具規模的全國漫畫基地。在參觀華君武、英韜紀念廳時,一個多年縈迴心田的問號,郤在這次遠行中得到答案。七十年代中,天津美協版畫創作組推介給人民日報一批天津版畫家新作,結果只有本人(描繪嚴師出高徒的工業題材)拙作被選中,單獨刊載在人民日報某版右上角,表明作品在「過五關」的審稿中得到美術部編輯和美術部主任,繼而是版面欄目主任、執行總編輯和社長的認同和贊許。多年來我最想知道當時的美術編輯是誰,屈指五十年,還會有答案嗎。絶未想到的是,英韜紀念廳裡一塊有關英韜的簡介展板上,有「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七六任職人民日報美術部」的記載。古語曰「心想事成」,更有「三尺頭上有神明」之說,此可謂明証特例。英韜的青眼高見對我影響巨大而深遠。事過未過一年,劉品青把我另一幅版畫放在天津文學雜誌訂閱宣傳單張上,經郵局飛到人民日報,結果又被選中刊出。編者與讀者互不相識,完全是「以畫論,而不以人論」。

有幸之至,難以忘懷。

 

 

 

 

刊出古語曰更有「三尺頭上有神明」之說,近年對此可謂深有體會而多有靈驗。